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来自阅兵百科
曼施坦因(1944年)

弗里茨·埃里希·格奥尔格·爱德华·冯·曼施坦因Fritz Erich Georg Eduard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9日),原名弗里茨·埃里希·格奥尔格·爱德华·冯·莱温斯基Fritz Erich Georg Eduard von Lewinski),按贵族谱名习惯称为由曼施坦因命名的弗里茨·艾里希·冯·莱温斯基Fritz Erich von Lewinski genannt von Manstein),又译作曼施泰因,波德混血,柏林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曼施坦因是纳粹德国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与埃尔温·隆美尔和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有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三大名将”之称。也有说法认为他是二战德国陆军中最有才华的战地指挥官,或称“陆军中的最强大脑”“纳粹德国的头号战略家”,陆军元帅军衔。

生平[编辑]

早年[编辑]

曼施坦因1887年11月24日出生于柏林的莱温斯基家族,原名埃里希·冯·莱温斯基Erich von Lewinski),生父爱德华·冯·莱温斯基(Eduard von Lewinski)是西普鲁士的一名贵族、炮兵上将,曾任军长。埃里希·冯·莱温斯基是他第十个孩子。不久,埃里希·冯·莱温斯基被过继给姨父曼施坦因中将,改称为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Fritz Erich von Manstein),兴登堡元帅是其伯父。

曼施坦因先在斯特拉斯堡接受普通教育,后在数所军校受训。于1906年赴第三普鲁士近卫步兵团服役,担任见习军官,开始其军事生涯。次年获少尉军衔。1913年-1914年,曼施坦因被选送到柏林军事学院深造。1914年,晋升为中尉。同年,曼施坦因又回到近卫步兵第三团,不久又担任近卫第二后备团的中尉副官。

参军入伍[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曼施坦因在西线和俄国前线参战。在前线的时候他负了伤,不久被送至集团军参谋部担任参谋,随后参加了德军对波兰北部的进攻。之后又回到西线担任过骑兵作战科长和步兵师作战科长,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和霍亨索伦王室勋章。1915年的时候,曼施坦因被晋升为上尉。

1918年战争结束后,曼施坦因担任德国一个致力于重新组建军队的委员会中的参谋,1920年担任过连长。

1927年,曼施坦因升为少校军衔。

1929年,他改为在德国国防部参谋本部第一厅工作。

20世纪20年代初,曼施坦因和林茨的一位军人世家的女儿结婚,他的长子于1922年出生。

20世纪20年代后期,曼施坦因访问了一些欧洲国家的装甲部队,从中得到了很多经验和信息。

1932年,曼施坦因升为中校,1933年升为上校,同时,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逐渐掌握了德国的政局,并开始扩军备战。受普鲁士军事传统影响的曼施坦因曾经对纳粹党干预军队事务表示不满。

1935年,曼施坦因被转到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工作。

1936年10月,他又被晋升为少将,出任德国陆军参谋总部第一军需部长,不久又升任德国陆军总部首席副参谋总长,开始直接接触德国军界的高层决策机构。

1938年2月初受陆军总司令弗里奇上将事件牵连而被免去副总参谋长职务。1938年4月,曼施坦因担任莱比锡第十八步兵师的师长。1938年9月,在德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过程中出任勒布指挥的第十二集团军的参谋长。

1939年4月1日,曼施坦因晋升为中将。1939年,曼施坦因开始担任伦德施泰特将军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司令部参谋长准备入侵波兰。

二战风云[编辑]

侵苏之前[编辑]

1939年9月1日,德国实施“白色计划”,发动了对波兰的突然袭击。在曼施坦因的策划下,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连续围歼波军主力。很快德军包围了波兰首都华沙,曼施坦因又建议德军使用炮兵和空军轰炸以及断水断粮进攻华沙以逼迫波兰投降,9月28日,波军全线投降。而曼施坦因所在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死伤仅有3万余人。10月,曼施坦因调任西线新编组的A集团军群(司令为龙德施泰特)司令部参谋长。波兰战争结束之后,希特勒就开始策划进攻西欧诸国。1939年10月19日和29日,陆军总司令部根据10月9日的希特勒指令而制订颁发“黄色计划”。

曼施坦因在深入研究黄色计划的内容和全面分析作战双方的情况之后,认为黄色计划有模仿“施利芬计划”之嫌,难以出奇制胜,故而主张:西线攻势的目标应该是在陆地寻求决战;攻击的重点应该放在A集团军群方面而不应放在B集团军群方面,A集团军群应从地形复杂却能出敌不意的阿登地区实施主攻,挥师直指索姆河下游,这样才能全歼比利时的盟军右翼,并为在法国境内赢得最后胜利奠定基础;A集团军群的兵力应由2个集团军增到3个集团军,此外还需增加强大的装甲部队。此即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的要旨。曼施坦因的主张得到A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斯泰特的赞同。从1939年10月到1940年1月,A集团军群司令部先后以备忘录的形式6次向陆军总司令部提出上述建议,仍未得到同意。

也许是陆军总司令部对曼施坦因一再要求改变作战计划感到厌烦,1940年1月27日,曼施坦因奉命离开集团军群司令部,出任新组建的第三十八军军长。然而曼施坦因感到幸运的是,在希特勒的副官施蒙特的帮助下,于2月17日得以当面向希特勒陈述意见,并得到希特勒的完全同意。2月20日,陆军总司令部颁发包含曼施坦因建议的作战计划。结果,德军在战争发起后的6个星期内横扫西欧诸国,大败盟军。英军部队匆匆从敦克尔克撤回英国,很快法国便沦陷了。1940年6月5日起.曼施坦因率部发起进攻,快速渡过索姆河和塞纳河,直抵卢瓦尔河。如此快速的进攻,连德军装甲部队亦感到惊奇。6月,曼施坦因晋升为二级步兵上将。7月,获得骑士十字勋章。[1]

侵苏战争[编辑]

1941年2月,曼施坦因出任德军新组建的第56装甲军军长,准备入侵苏联。1941年6月22日,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先向东普鲁士前进以歼灭波罗的海地区的苏军,然后再向列宁格勒前进。战争伊始,勒布的北方集团军群就突破了苏联西北方面军的防线。

曼施坦因部奉命从梅梅尔以北和提尔斯特以东的森林地区向东突破以达到德温斯克的大路,于6月26日攻占德维纳河上的公路桥和铁路桥,致使苏军损失70辆坦克和许多火炮,几乎冲进了列宁格勒。曼施坦因对此颇为得意。9月12日,曼施坦因被任命为南线(作战目标为克里米亚)德军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隶属于伦德施泰特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并兼管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他的集团军成功地向南推进进入克里米亚,俘虏苏军士兵43万。曼施坦因的任务是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进攻:一方面,沿亚速海北岸大致向罗斯托夫方面前进,以继续追击东撤的苏军;一方面,同时应优先考虑攻占克里米亚,以积极影响土耳其并解除罗马尼亚油田可能遭受的空中威胁。但是,因为兵力有限和地形复杂,曼施坦因认为同时完成上述两项任务是不可能的。那么,两项任务是同时执行还是安排先后顺序呢?这个本应由最高统帅部决定的问题,现在是由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决定的,首先集中力量攻占克里米亚。在经过彼列科普地峡和亚速海两个方向的作战之后,德国最高统帅部似乎也认识到仅凭1个集团军无法同时在两个方向作战,遂命令曼施坦因专门担负征服克里米亚的任务。10月31日,曼施坦因攻占阿尔马,被分为两段的苏军分别撤往刻赤半岛和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到11月16日,曼施坦因占领了除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外整个克里米亚。12月17日开始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由于苏军的顽强抵抗,德军攻而未克,损失惨重。12月26日,苏军在该地区发动反攻,在刻赤半岛登陆作战,迫使守岛德军撤离刻赤(德国第42装甲军军长施波奈克因此被撤职)。1942年元旦,曼施坦因晋升为一级上将。1月15日,曼施坦因被迫集中3个半师的兵力再次攻占刻赤半岛的菲奥多亚港。苏军随后发动数次反攻,均被曼施坦因击退。4月中旬,曼施坦因晋见希特勒,就他拟订的今后进攻计划进行磋商。希特勒同意曼施坦因的计划:该部先攻占刻赤,再攻克塞瓦斯托波尔,然后横渡刻赤海峡,进入库班,截击从顿河下游退往高加索的苏军。5月8日,曼施坦因在德国空军的火力支援下,以6个德国师和3个罗马尼亚师的兵力突破苏联克里米亚方面军的刻赤防线。5月15日,曼施坦因以伤亡7500人的代价攻入刻赤,俘虏苏军17万人。6月7日,曼施坦因再次发起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进攻。1942年7月1日,曼施坦因的部队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同日,曼施坦因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德军在损失2万余人后俘虏苏军9万人。德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重大胜利,使曼施坦因名噪一时。7月后期,第11集团军被转到北线加入北方集团军群,1942年8月,曼施坦因负责指挥德军进攻列宁格勒。11月,曼施坦因出任新组建的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包括霍斯的第4装甲集团军,保罗斯的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其中整个第6集团军和部分第4装甲集团军的兵力已经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曼施坦因的任务就是去援救这些被困的部队。曼施坦因于12月12日发动进攻,到12月24日,德军离斯大林格勒仅有50公里。但是由于苏军强大的反击兵力以及周密的计划,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被无情的阻挡住了,并被迫后撤200公里。

1942年8月,希特勒改变第11集团军进入库班截击苏军的计划,命令曼施坦因率缺编的集团军执行攻占列宁格勒的任务。对此有不同见解的曼施坦因前往列宁格勒前线拟制攻城计划。9月4日,曼施坦因奉希特勒的电话命令率部前往拉多加湖地区制止苏军的突破。他先设法顶住苏军的攻势,然后夹击实施突破的苏军。10月22日,此役结束,据称苏军损失7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和4个坦克营,而德军亦损失惨重,无力发动对列宁格勒的攻势。稍后,第11集团军被希特勒调往据称苏军可能发动大规模攻势的维特布斯克。1942年11月20日,曼施坦因奉命组建顿河集团军群并出任司令,指挥斯大林格勒地区的霍特战役集群(包括1个空军野战师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霍利德特战役集群和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但是,由于部队集结的困难,曼施坦因迟至12月12日才发起进攻。12月28日.第57装甲军进抵梅什科瓦河,与被围的第6集团军相距不到40公里,曼施坦因似乎成功在望。然而,苏军的强大反攻击破了曼施坦因和希特勒的美梦。12月29日.苏军收复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将顿河集团军群击退到离斯大林格勒200公里的集莫夫尼基地域。1943年1月,德国策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被迫向苏军投降。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标志着德军开始丧失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1943年2月2日,曼施坦因晋见希特勒,使其同意放弃东顿涅茨以腾出第4装甲集团军准备反攻的计划。就在2月,曼施坦因被任命为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由A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各一部编成),2月19日,曼施坦因开始反攻。2月22日,第48装甲军和第57装甲军向巴甫洛沃格勒挺进,与第2党卫装甲军会师后直逼哈尔科夫。曼施坦因在随后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役中,于3月18日夺回哈尔科夫和别耳戈罗德,据称歼灭了苏联第3坦克集团军及其支援部队,恢复了以前的战线,这也是德军在二战中最为成功的一次反击战役。1943年3月14日,曼施坦因为此获得栎树叶骑士十字勋章。

此时,希特勒又计划在库尔斯克地区发起攻势,曼施坦因主张在5月开始作战,但希特勒拖延到7月。希特勒计划以克鲁格的中央集团军群和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分别向库尔斯克南北实施突击,围歼苏军重兵集团。曼施坦因则主张待苏军发起进攻并深入到特定区域之后再集中装甲部队围歼,但未获采纳。1943年7月至8月进行的库尔斯克大会战(德军称为“堡垒行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一开始的时候成功的切入苏军的纵深近40公里,最后第4装甲集团军再也无力向北推进了。其间,南线爆发了最大规模的坦克战,豪瑟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在普罗霍罗夫卡遭遇苏军罗特米斯托夫中将指挥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德军损失严重。库尔斯克战役之后,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在苏军犀利的反击下节节后退。9月,曼施坦因的部队撤过了第聂伯河,不过追击的苏军也遭到重创。这场有史以来最大的坦克会战,就以德军的惨败而告终。从此,等待曼施坦因及其所部德军的就都是下坡路了。

战争期间,曼施坦因至少有3次规劝希特勒在最高统帅部作某种改革:希特勒名义上仍担任最高统帅,但事实上则将军事行动的指导权交给总参谋长执行,并且设东线德军总司令。因为希特勒知道当时在陆军中有很多人希望曼施坦因出任拥有实权的总参谋长或东线德军总司令,故而曼施坦因处于窘迫而微妙的境地,希特勒没有也不可能准其所请。

从1943年10月至1944年1月,曼施坦因暂时将战线稳定下来,1943年10月,南方集团军群无法守住第聂伯河防线,曼施坦因在后撤途中突然发起反击,在克里沃伊罗格重创苏联第5近卫集团军。1943年12月24日,苏军发起冬季攻势。12月31日,德军失去日托米尔。

1944年1月4日,曼施坦因飞往拉斯腾堡,在要求允许其南翼部队后撤而遭到希特勒拒绝之后,便开始批评希特勒对东线战争的指导。希特勒双眼紧盯着他,而曼施坦因就象训斥少尉一样继续数落。最后,曼施坦因再次要求任命东线德军总司令(当然,这无异于要求任命他本人),亦遭到断然拒绝。1944年1月后期,苏军更加猛烈的进攻迫使德军向西撤退。1944年2月中旬,曼施坦因违抗希特勒的命令让第11和第42军(大约6个师56000多人)从“切尔卡瑟口袋”突围。最后,希特勒接受了既成事实下令德军部队撤出“切尔卡瑟口袋”。

1944年3月19日,曼施坦因再次前往上萨尔茨堡要求机动作战的自由,依然遭到希特勒的拒绝。4天之后,曼施坦因所辖的第1装甲集团军在布格河地区被苏军包围。希特勒为此再次发布不得撤退的命令,遭到曼施坦因的抗议。25日,经过系列电话争吵之后,希特勒将曼施坦因召往贝格霍夫商讨。在后者的辞职威胁下,希特勒才同意该部突围。4月6日,第1装甲集团军有10个师突围得救。

1944年3月30日,希特勒将曼施坦因和克莱斯特召往上萨尔茨堡,授予他们栎树叶宝剑骑士十字勋章井解除其指挥职务,而南方集团军群则被改名为北乌克兰集团军群。1944年4月3日,曼施坦因告别集团军群司令部,踏上归国之路。

尽管他没有参与刺杀希特勒的“7.20”事件,不过曼施坦因还是感觉到了威胁,1945年1月,他将家人疏散到各处。

4月30日希特勒自杀后,新任元首卡尔·邓尼茨一度想要任命曼施坦因为国防军总参谋长,以帮助德国争取到更好的投降条件。但这一任命没有得到落实。

此后,曼施坦因告知了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劳·蒙哥马利自己的住处所在。他不打算躲起来或逃跑,可能还期望成为德军和同盟国的对话者。尽管如此,曼施坦因仍在8月26日被英军逮捕。

战后[编辑]

曼施坦因被英军逮捕之后,送到战俘营关押,后被转移到纽伦堡。在纽伦堡审判期间,曼施坦因并未被起诉,而是以证人的身份出席。 [9]1946年秋,他被转到英国的德国高级军官关押所,并于1948年回到德国。

冷战期间,受到来自苏联的压力,英国政府接受苏联的指控并以战争罪起诉曼施坦因。1949年8月24日至12月19日,他作为战犯在汉堡英国军事法庭受审。总检察长对曼施坦因的指控有好几条,包括:在波兰战役中对波兰平民和军人的所犯下罪行的间接同谋;在苏德战争中,在克里米亚,对战俘的非人待遇;在克里米亚,同谋对共产党实行灭绝政策;强迫将苏联战俘作为补充力量纳入德国军队;执行“针对苏军政治委员的指令”,根据该指令,被俘的苏军政治委员都要被枪毙;对在乌克兰和克里米亚被屠杀的约33000名犹太人需负刑事责任;草菅人命和对14岁到64岁的平民判处强制性劳动的行为;第聂伯河大撤退时令大量人口流离失所,还在河岸前面实行焦土政策。曼施坦因的律师们为他做无罪辩护,声称与上述指控相反,曼施坦因在东线战争中一直在按照战争法行事,反而是苏军自己一直弃法律于不顾。12月19日,曼施坦因被法庭判处18年监禁。

1953年5月因为健康状况即被释放。195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战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以及1958年的《士兵的一生 1887-1939》。

1956年被西德政府国防部聘请为高级军事顾问和联邦国防军名誉参谋长,是唯一一个被西德政府明确聘用为公职的第三帝国元帅。

1973年6月11日,曼施坦因死于西德巴伐利亚州慕尼黑附近的艾申豪森,享年86岁。时任西德政府仍然以元帅的身份为其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葬于汉诺威北部的多夫马克。曼施坦因是德意志第三帝国元帅中唯一一位享有此待遇之人。[2]

年表[编辑]

1887年11月24日,出生于德国柏林。
1906年,担任近卫军步兵第三团见习军官。
1907年,晋升为少尉。
1913年,在柏林军事学院学习。
1914年,晋升为中尉。同年,回到近卫步兵第三团,不久担任近卫第二后备团的副官。
1914年-1918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5年,晋升为上尉。
1918年,担任德国一个致力于重新组建军队的委员会中的参谋。
1920年,任连长。
1927年,晋升为少校军衔。
1929年,在德国国防部参谋本部第一厅工作。
1932年,晋升为中校。
1933年,晋升为上校。
1935年,转到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工作。
1936年,晋升为少将,出任德国陆军参谋总部第一军需部长,不久又升任德国陆军总部首席副参谋总长。
1938年,担任李格尼兹的第十八步兵师的主管。
1939年,晋升为中将。同年,担任伦德施泰特将军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参加波兰战役。
1940年,出任德军第三十八军军长,制定德军入侵法国的计划。
1941年6月,担任德军第五十六装甲军军长入侵苏联。
1942年7月,攻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晋升为陆军元帅。
1942年8月,指挥进攻列宁格勒。
1942年11月,担任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司令,指挥营救被围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
1943年2-3月,指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发动哈尔科夫反击;7月,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
1944年3月,被希特勒解职。
1945年8月,被英军逮捕。
1973年6月11日,死于西德巴伐利亚州。

参考[编辑]

  1. 闪电伯爵:曼施坦因(1) — 央视网,2011年05月03日
  2. 闪电伯爵:曼施坦因(2) — 央视网,2011年05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