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特里·扎哈罗维奇·曼努伊尔斯基

来自阅兵百科
德·扎·曼努伊尔斯基

德米特里·扎哈罗维奇·曼努伊尔斯基[1]Дмитро Захарович Мануїльський;俄语:Дми́трий Заха́рович Мануи́льский;1883年9月21日[10月3日]—1959年2月22日),苏联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乌克兰族,沃利尼亚省克列梅涅茨人,1903年参加革命工作,1903年10月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7年8月加入布尔什维克索邦大学毕业,乌克兰科学院院士。

他曾担任乌克兰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21年12月至1923年5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候补)书记(1926年12月至1943年5月)、乌克兰部长会议人民委员会)副主席(1944年7月至1953年10月),曾参加过十月革命,参与过联合国的创立工作。

历史[编辑]

1883年9月21日[10月3日],德米特里·扎哈罗维奇·曼努伊尔斯基生于一个东正教牧师家庭,曾就读于奥斯特罗格中学。

1903年,考入圣彼得堡大学历史和语言学系,并学校学习期间参加党的工作。

1905年,他是圣彼得堡党委宣传鼓动小组成员,参加了1905年俄国革命,组织了喀琅施塔得起义芬兰城堡起义,因起义失败被捕入狱。

1907年,他在从沃格格达监狱转运的途中成功越狱,逃亡到圣彼得堡,随后前往基辅,并被选为基辅党委委员,在该地组织地下军事组织。

1907年底,移居法国巴黎,并在索邦大学法学院学习。其间,他加入党内“前进派”的活动。

1912年,他被党中央派到圣彼得堡莫斯科组织地下工作,随后又回到法国。

1913年,任法国《全息报》和《我们的讲话报》记者、编辑。

1915年,移居瑞士,参与创立革命基金会。

1917年5月,回到俄国,成为区联派一员,并在党的六大上加入布尔什维克

1917年10月,任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委员,在十月革命期间组织赤卫队平息了克伦斯基—克拉斯诺夫兵变

1917年12月,任苏俄粮食人民委员部部务委员会委员。

1918年2月11日,任苏俄副粮食人民委员。同年5月,他与克·格·拉科夫斯基被派往乌克兰与乌克兰中央拉达谈判,并与该政权签订了和平条约。之后,他根据党中央委员会的指示在乌克兰组织地下活动。

1919年1月,他作为红十字使团成员与伊·费·阿曼德雅·赫·达夫强前往法国敦刻尔克组织俄罗斯远征军士兵的遣返工作。

1919年7月,任基辅城防政治委员会主席,在基辅被白军占领后,任第12集团军粮食供给委员。

1919年12月11日,当选为全乌克兰革命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基辅省革命委员会主席。

1920年2月,任乌克兰农业人民委员,随后参加了结束苏波战争里加和谈

1921年12月15日,任乌克兰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并兼任《共产主义报》总编辑。

1923年4月4日,不再担任乌克兰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1924年7月,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1926年12月,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书记。

1928年9月,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候补书记,

1931年4月15日,再次担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书记。期间,他作为联共(布)代表团团长出席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并且在联共(布)十七大联共(布)十八大上汇报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工作。

1943年7月,调入苏联红军总政治局工作。

1944年1月,任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国际部副部长。

1944年7月12月,任乌克兰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兼乌克兰外交人民委员。

1945年4月,他作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代表出席了有关建立联合国旧金山会议,参与了联合国宪章的起草工作,出席了前四届联合国大会

1945年2月12日,当选为乌克兰科学院院士。

1946年,任乌克兰部长会议副主席兼乌克兰外交部长。

1952年6月10日,不再担任乌克兰外交部长。

1953年10月,退休。

1959年2月22日,在基辅逝世,葬于拜科沃公墓。

俄共(布)—联共(布)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一届、二届、三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二届、三届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代表。

荣誉[编辑]

参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