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战役

来自阅兵百科
柏林战役

柏林战役Берли́н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是伟大卫国战争苏联红军在1945年4月16日至5月8日期间实施的决定性进攻战役。

战前形势[编辑]

1945年春,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的军队已进入纳粹德国本土作战。苏联红军距柏林仅60公里,准备对法西斯德军展开最后一次歼灭性进攻作战。美英军的先头部队则已推进到易北河,距德困首都100—120公里。4月中旬,列宁格勒方面军在同德军库尔兰集团军群作战,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歼灭了困守东普鲁士的敌军,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彻底扫清了格丁尼亚一带的敌军残部,其一部兵力在但泽(格但斯克)西北面推进到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抵达奥得河一线,在屈斯特林一点建立了数个登陆场,并在粉碎德军部署在波美拉尼亚的守军后调整作战兵力,以便攻占施韦特—大加斯特罗泽一线,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大加斯特罗泽至彭齐希一线逼近尼萨河,并在诺伊施塔特、拉蒂博尔一带靠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已推进至拉蒂博尔—日利那一线,而乌克兰第三方面军乌克兰第二方面军早在4月13日攻占了维也纳[1]

兵力部署[编辑]

德国[编辑]

法西斯德军主力此时仍集中对付苏军。在4月16日,在苏德战场作战的德军共有214个师又14个旅,其中34个坦克师、15个摩托化师,而与美英军作战的德军只有60个人员装备不齐的德军师,包括5个坦克师,仅有约200辆坦克。防守柏林方向的是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大将指挥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群(辖第3装甲集团军第9集团军),费迪南德·舍尔纳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辖第4装甲集团军第17集团军),总计有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坦克师以及许多其他部队和兵团,共约100万兵力、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3300架飞机,另有8个师作为预备队。此外,德军在柏林市还组建了200多个营的国民突击队,其动员规模超过20万人。德军在柏林方向的防御是重兵密集的纵深防御,包括奥得河尼萨河一带及柏林防区,奥得河—尼萨河地区总共构筑三道防线,每条防线纵深20—40公里,而柏林防区包括外、内和市区三层环形防线。其中,在屈斯特林登陆场正面和科特布斯方向的防御工事最为坚固,德军在这里集结了重兵把守,在屈斯特林登陆场正面的防线上每3公里便部署有1个师,每公里部署有60门火炮和17辆坦克。希特勒统帅部采取了各族措施,阻止苏联红军进攻柏林。与此同时,即使反希特勒同盟各大国就柏林划归苏联作战区已达成有协议,但美英两国政治军事首脑急欲使其军队先于苏联红军抢先进占柏林,然而,美英军高层没有足够的资源抢占柏林,就此放弃了这项行动计划。[1]

苏联[编辑]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就对法西斯德国的最后一战——强击柏林做出了充分的部署,参加柏林战役的有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波罗的海舰队一部、远程航空兵第18航空集团军国土防空兵第聂伯河区舰队,此外,还有波兰第1集团军波兰第2集团军。参战的苏联及波兰军队共有162个步兵师和骑兵师、21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4个航空集团军,共有250万人、约4.2万门火炮和迫击炮、625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7500架飞机。苏联方面无论在兵力上和装备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其中兵力比德军多1.5倍,炮兵多3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多3.1倍,飞机多1.3倍,各方面军主要突击兵团的兵力优势更大。柏林战役目的是粉碎防守柏林方向的法西斯德军部队,攻占德国首都柏林,并在战役期间使红军推进至易北河与美英盟军会师。战役计划在宽大正面同时实施数个方向的猛攻,合围柏林的敌军并予以分割消灭。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特别重视时间这一因素,要求战役高速进行,计划在12至15昼夜内结束。[1]

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员是苏联元帅格·康·朱可夫)奉命以第47集团军第3突击集团军(得到第9坦克军加强)、第5突击集团军近卫第8集团军的兵力从屈斯特林登陆场发动主攻,应在战役第1天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保障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得到第11坦克军加强)、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在各部队攻占施劳弗高地后进入战场。在战役第6天,方面军主力部队应攻占柏林,此后,第3突击集团军协同第9坦克军应在战役第八天占领柏林以西的地区,第47集团军应在战役第11日前推进至易北河一线。第61集团军波兰第1集团军在屈斯特林以北,而第69集团军第33集团军近卫第2骑兵军在屈斯特林以南分别发动辅助进攻。第3集团军作为方面军第二梯队,近卫第7骑兵军担任预备队。步兵和坦克应在夜暗环境下在拂晓前1.5一2小时,在30分钟炮火准备之后发起冲击。为了进攻时对地面照明,还准备了140多部探照灯。[1]

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员是苏联元帅伊·斯·科涅夫)以近卫第3集团军(协同第25坦克军)、第13集团军近卫第5集团军(协同近卫第4坦克军)、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近卫第4坦克集团军发起主攻。各集团军应强渡尼萨河,突破敌人防御,并从施普雷河一线保障向勃兰登堡拉特诺和徳绍等方向进攻的坦克集团军进入战场,同时以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的1个坦克军从南面迂回柏林。在战役第5日,各坦克集团军应推进至柏林西南30—35公里处的地带,随后按照第二方案,由各坦克集团军向柏林发起主攻。波兰第2集团军第52集团军一部辖近卫第7机械化军,由彭齐希东北面向包岑德累斯顿方向发动进攻。近卫骑兵第1军为方面军预备队。第28集团军因战役开始前未抵达集结地,将于战役过程中在主攻方向加入战场。在方面军正面,计划了长达145分钟的炮火准备。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定于4月16日发起进攻。[1]

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司令员是苏联元帅康·康·罗科索夫斯基)应强渡奥得河,在斯德丁(什切青)、施韦特一带突破敌人防御,歼灭敌军在斯德丁的有生力量,并在战役第15日前攻占安克拉姆代明瓦伦维滕贝格一线。第65集团军第70集团军第49集团军近卫第1坦克军近卫第3坦克军近卫第8坦克军第8机械化军近卫第3骑兵军作为该方面军的主攻兵力。各快速兵团在攻占西奥得河西岸各登陆场前由方面军司令部统一指挥,之后转由各集团军自行指挥。为确保强渡东、熙奥得河成功,各集团军都计划了45—60分钟的炮火谁备。[1]

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员是海军上将弗·菲·特里布茨)配合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沿海岸进攻,并以航空兵及潜艇部队破坏利耶帕亚罗斯托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第聂伯河区舰队(司令员是海军少将维·维·格里戈里耶夫)由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指挥,配合其地面部队突破敌军防御,并确保各渡口安全及组织奥得河上的防御。[1]

对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一方而军的空中支援,分别由第4航空集团军第16航空集团军第2航空集团军负责,而波兰第1集团军在战役初期将由波军1个航空师支援(后来增至3个航空师)。此外,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负责的进攻区域计划派出红军远程航空兵第18航空集团军。航空兵的基本力量集中用于各方面军主要进攻方向上,预先的航空火力准备仅在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正面实施3个夜间打击。直接航空火力准备的计划如下:在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正面拟于进攻前2小时进行,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正面于进攻开始前30分钟进行,在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正面于开始强渡尼萨河前45分钟进行。各航空集团军的歼击航空兵及各方面军的高射炮兵部队负责对空防御,此外,为掩护各方面军及奥得河渡口,还调动了西部防空方面军和西南防空方面军。[1]

为了顺利实施柏林战役,要求方面军、集团军各级作好最周密的准备。进攻开始前,各方面军进行了大规模调动。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从但泽格丁尼亚等地向集结地开进,行程近300公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数支部队由奥珀伦拉蒂博尔转移至特里贝尔一带,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所负责的战线从320公里收缩到170公里,其余部队和兵团转调屈斯特林附近。侦察航空兵对柏林及其周边地带和防线进行了6次航空侦察。[1]

战役过程[编辑]

4月16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第16航空集团军第2航空集团军的支援下发起进攻。而在战役前一晚,第4航空集团军和第16航空集团军还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正面进行作战。在各部队发动全面进攻后,红军远程航空兵第18航空集团军以4个航空军的兵力对敌人第二道防线实施航空火力打击。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正面,步兵和坦克在拂晓前通过大功率探照灯的照射下发起冲击,但遭到了德军防御部队的拼命顽抗,变为双方激烈的战壕战,导致红军进攻速度下降。为提高部队的进攻效率,方面军司令部在进攻当天就将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投入战场,但坦克集团军各部均陷入与敌军的苦战而不能脱离步兵前进。方面军突击集团被迫逐次突破数道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地带。4月17日,近卫第8集团军才得以与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相互协同,在施劳弗高地附近突破敌人的防线。4月19日,方面军各部完全突破奥得河一带的第三道防线。在方面军突击集团右翼,第47集团军第3突击集团军顺利进攻,已从北面和西北包围柏林,而方面军左翼部队也从北面迂回法兰克福古本一带,切断这一地区的敌军与柏林之间的联系。[1]

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强渡尼萨河,在战役第一日突破了敌人主要防御阵地,并楔入德军第二条防线1—1.5公里,其中第25坦克军近卫第4坦克军以及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近卫第4坦克集团军各部先头部队参加了突破作战。4月18日,方面军完全突破了德军在尼萨河防线,强渡施普雷河。在德累斯顿方向,第52集团军左翼各部抗击了德军由格尔利茨以北地区实施的反突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考虑到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主力进展迟缓,因此命令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各坦克集团军从南面向怕林实施合围机动。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在4月18—19日强渡东奥得河并推进至东、西奥得河之间的地带,并抢占了强渡西奥得河的进攻阵地。[1]

4月20日13时50分,第3突击集团军第79步兵军的炮兵首次对柏林进行炮击,揭开了强击柏林的序幕。4月21日,第3突击集团军、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和第47集团军所属部队攻入柏林城郊,在市区与敌人交战。而近卫第8集团军和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虽然遭到了敌人顽强抵抗,但仍于4月21日前在施普伦哈根埃尔克纳一带楔入市区防线。为了迅速压制敌人,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都被调来协同其他集团军进行巷战。乌克兰第一方面军进行了快速机动,包围固守在法兰克福—古本一带的敌军并从南面和西面逼近柏林。4月19日至20日,近卫第3、4坦克集团军推进了95公里,从南面推进柏林近郊。4月21日,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攻入柏林南郊,近卫第4坦克集团军推进至波茨坦南郊。方面军各集团军突击部队利用坦克集团军的战果迅速向西推进。在红军猛攻的情况下,徳军统帅部将原定用于防御美军的第12集团军调往东线,以抵御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攻势,以便在于特博格一带接应向西突围的第9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此外,为了防御从北面迂回柏林的红军部队,还计划使用临时组建的施泰纳集群[1]

4月20日至26日,沿德累斯顿方向进攻的波兰第2集团军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第52集团军击退了德军3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由格尔利茨一带发动的猛烈反攻,确保了方面军主力部队的进攻。[1]

4月24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近卫第8集团军和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在柏林东南面与乌克兰第一方面军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和第28集团军会合,从而完成了对德军法兰克福—古本集团的合围。4月25日,两方面军在柏林以西会合,完全对柏林的合围,当天,近卫第5集团军托尔高与西进的美军第1集团军会合。此时,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强渡了西奥得河,突破了该河西岸的防线,牵制住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使其无法从北面对合围柏林的红军实施反攻。[1]

4月26日至5月1日,德军法兰克福—古本集团在红军的突击分割后被全数歼灭。在柏林城区,红军各部队采用了割裂防御和逐个歼灭的办法,在几天之内肃清了近300个街区,每条街道和每幢房屋都要通过强击才能占领,而在在地铁隧道、地下交通设施和通道内,红军还与德军展开了肉搏战。巷战期间,步兵与坦克部队被组编为一支支强击支队和强击组,大部分炮兵(包括152、203毫米火炮)配属给步兵实施直瞄射击,而坦克也被用于给步兵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1]

4月29日,红军攻城部队开始攻打国会大厦的战斗开始,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第3突击集团军第79步兵军奉命攻占此大厦,在每一条走廊、每一个房间都进行激烈的战斗。4月30日,军士米·阿·叶戈罗夫梅·瓦·坎塔里亚胜利的红旗插在了国会大厦穹顶,当天,德军守城部队被分割成数个孤立部分。5月1日,从北面进攻的第3突击集团军与从南面进攻的近卫第8集团军在国会大厦以南会师。5月2日15时,德军完全停止抵抗,柏林城防司令赫尔穆特·魏德林上将率部投降。而对企图从市郊向西逃窜的德军清剿战斗直到5月5日才结束。[1]

5月3日至8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逼近易北河,沿途歼灭了数股德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已着手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继续追击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残部,并在4日推进至波罗的海及易北河一线,并在易北河与英军第2集团军会师,法西斯德军的抵抗最终被彻底粉碎。[1]

1945年5月8日,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法西斯德国宣告火亡。[1]

战役结果[编辑]

苏联红军在柏林战役钟击溃了德军70个步兵师、23个装甲和摩托化师,俘虏敌军官兵48万人,缴获坦克和突击火炮1500余辆、飞机4500架及其他技术装备。柏林战役也标志着希特勒法西斯匪帮的最终覆灭。[1]

为纪念这一胜利,5月9日被定义为伟大卫国战争胜利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向1350余万苏联军人颁发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向108.2万名柏林战役的参加者颁发了攻克柏林奖章,向600多名指战员颁发了苏联英雄称号(其中13任第二次获得),此外,还有187支部队被授予“柏林”荣誉称号。[1]

参考[编辑]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1982年5月初版: 第154-159页

相关内容[编辑]